教你如何一秒看懂名表貴金屬印記
因為貴金屬材質(以金/鉑金為主)的手表價值昂貴,為了跟鋼表和鍍金表區分,貴金屬的成色認證早在13~15世紀左右便已開始實行,早流行于法國。貴金屬不僅稀有名貴,還有例如不易氧化、變形等更是作為表殼材質的絕佳選擇。

▲朗格1815 Chronograph玫瑰金腕表
為何要對貴金屬表殼進行成色印記烙痕認證?市面上貴金屬數十種,其中最令人困惑的莫過于白色金屬家族,諸如鉑金、白鋼以及白色K金!主要是為了對其純度作出保證,此外也有產地和生產年代的證明意義等等,全球對貴金屬手表的標記種類眾多,但大致以文字、動物圖像等作為標記。

作為制表王國,瑞士政府自1888年起公告實施一項重要法令:貴金屬純度法,明確規定瑞士表廠在采用貴金屬作為表殼材質時,需在表殼上烙印標記,用以表示廠方對其含量與純度絕無造假之嫌。成色印記在近年漸受重視的原因與貴金屬的止跌回升亦有關連,有了印記的保證,將零件拆卸后的表殼同樣擁有高回收價值。

成色印記一般可以分成內外兩個部分,除了在底蓋內或外側烙印之外,在表側或表耳等外殼范圍也會零星分布認證的三項記號;此外為了避免成色印記喧賓奪主,所以印記的尺寸多半會控制在1平方毫米范圍內,不仔細看極難發現。下面將列舉制作表殼時較常見的三種貴金屬材質。
▲貴金屬表殼不單只用來保護機心零件,同時也是彰顯表款價值的因素之一。
18K金
提到常見的貴金屬表殼,絕對非K金材質莫屬。純金成色以24K表示,雖然純度高相對代表價值亦高,不過純金因為其本身特質(延展性強且硬度較低)的關系,用來作為首飾尚可,但若要成為具保護性的表殼,難免淪于中看不中用。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今最常見的成色比例為18K,即運用75%的金去和不同的比例的銀與銅調配混合,形成色彩更豐富且硬度大幅上升的合金,依據銀與銅不同的比重,18K金又可分為18K黃金、玫瑰金與白金等。
以18K金的成色印記為例,需包含18K字樣、0.750的成份比例以及一個瑞士護國女神Helvetia頭像等,有時也會同步印上一個雙圓交疊、內含中心印上數字750的天秤圖案。以往不同比重的K金事實上有不同圖案代表,除了18K的女王頭,例外像是代表14K的松鼠以及代表9K的類花束圖騰等,不過瑞士在1995年8 月以后采用大一統的方式,規定凡是貴金屬材質皆以圣伯納犬狗頭作為代表。除”18K”與”750″等字樣之外,也有含天秤的疊置雙圓形,另外女王頭印記代表為’95年之前的款式。
鉑金
鉑金是有別與黃金的另外一種貴金屬,外觀像白金,但它跟以黃金為主、輔以銀銅作比例調配得來的白金無任何關系。與黃金類似的是,純粹的鉑金材質硬度偏軟,也需要添加些微比例的不同金屬來強化達成適于制造表殼的強度需求。
▲上圖鉑金表殼邊沿同時刻有PT950和圣伯納狗頭印記
主要運用在鐘表產品的鉑比例有95%及90%兩類,以前者為例,1995年8月以前會包含PT字樣、0.950的成份比例以及代表鉑金的羚羊頭圖騰,或添上一個菱形中心印上數字950的天秤圖案,不過之后羚羊頭同樣被圣伯納犬狗頭所取代。
▲百達翡麗5146白金款與鉑金款的價格對比
鉑金因為表面色澤的關系,常與不銹鋼或白金等材質混淆,但千萬別小看它,鉑金表殼的價值實際上還要高過K金材質,除了同為稀有金屬以外,鉑金因強悍的韌性與硬度可帶給腕表無與倫比的保護性,相對來說在制作過程中,其難度也會一起增加,影響所及便會如實反應在制表成本上,故即使數量不如K金表普及,但若論起頂級表殼材質,鉑金必定是首要選擇之一。
純銀
相較前兩種貴金屬材質,純銀在表壇中不多見,但不是因為純銀比兩者珍貴所致,而是純銀的特質作為器物或飾品有其局限性,不僅與黃金一樣硬度低,雖易塑形但不夠堅硬,再加上純銀還有易于氧化的特性,使原本銀白無瑕的色澤往往只能成為短暫的追憶。
與前兩種貴金屬相同的是,純銀也需混入不同比例的金屬來加強本身的性能,較常用于腕表的純銀比例為92.5%(亦稱紋銀),純銀成色印記為0.925的比例數值與一個去角矩形包圍含有數字925的天秤圖像,而在全面改用圣伯納犬狗頭之前,925純銀的代表樣式為一隻悠游水中的野鴨。

▲圣伯納狗頭(St.Bernard):瑞士貴金屬印記
不過銀的特性即使運用混合不同金屬的作法還是難以達成令人滿意的效果,所以在表殼材質漸趨多樣化(如鈦金屬、陶瓷材質等)的現今市場中,可想而知眾多品牌純銀表殼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見,在本身價值不如人的情況下,或許憑借稀有性反倒是純銀表發展的契機。